在当前经济环境下,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对成本监审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。成本监审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,对于确保资金使用效率、预防腐败具有重要作用。然而,在成本监审过程中,如何评估和控制风险成为关键问题。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如何评估和控制成本监审的风险。
一、明确成本监审的目标和内容
1. 成本监审的目标:确保政府及企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,规范权力运行,预防腐败,化解行政风险。
2. 成本监审的内容:包括但不限于成本范围、成本内容、成本支出等方面。具体包括以下方面:
(1)成本核算: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成本进行合理、合规的核算,确保成本数据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完整性。
(2)成本分析:分析成本构成、成本变动原因,为成本控制和决策提供依据。
(3)成本控制:制定合理的成本控制措施,确保成本在预算范围内合理使用。
(4)成本监审报告:对成本监审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,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。
二、风险评估的步骤和方法
1. 询问:审计师应向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、财务负责人及其他相关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济环境、财务状况、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等。同时,可向外部专业人员咨询,获取支持性信息。
2. 分析:通过分析财务数据与其他财务或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关系,评价财务信息的真实性、合理性。如比较不同期间的毛利率、成本率等指标,分析成本变动原因。
3. 观察:审计师应观察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、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、经营场所和生产设备等。
4. 检查:对被审计单位的文件、会计记录、内部控制制度规定以及管理层和治理层编制的报告进行检查。
5. 讨论与评估:审计师应就获得的信息在项目组内进行讨论,全面评估风险。
三、成本监审风险的识别和控制
1. 成本核算风险:包括成本核算不准确、成本核算不完整、成本核算不规范等。控制措施如下:
(1)制定统一的成本核算方法和标准,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。
(2)加强对成本核算人员的培训,提高其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。
(3)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,对成本核算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。
2. 成本分析风险:包括成本分析不深入、成本分析不准确等。控制措施如下:
(1)建立完善的成本分析制度,明确成本分析的方法、内容和要求。
(2)加强对成本分析人员的培训,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分析能力。
(3)结合实际情况,运用现代成本管理方法,提高成本分析的准确性。
3. 成本控制风险:包括成本控制措施不力、成本控制制度不完善等。控制措施如下:
(1)制定合理的成本控制制度,明确成本控制的职责、权限和程序。
(2)加强对成本控制的监督和检查,确保成本控制措施得到有效执行。
(3)建立健全成本控制激励机制,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成本控制。
4. 成本监审报告风险:包括报告内容不完整、报告质量不高等。控制措施如下:
(1)明确成本监审报告的编制要求,规范报告内容。
(2)加强对成本监审报告编制人员的培训,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报告编制能力。
(3)建立健全成本监审报告质量评估制度,确保报告质量。
四、总结
成本监审是确保政府及企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、预防腐败的重要手段。在成本监审过程中,要重视风险评估和控制,通过明确目标、内容,采取有效的步骤和方法,识别和控制各类风险。同时,要加强内部审计、培训、激励等制度建设,提高成本监审的质量和效果。
各类薪酬报告
细分行业领域
覆盖城市地区
累计下载次数